印发《韶关市机动车辆路桥通行费年(次)票制暂行管理办法》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09 14:11:50   浏览:9906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印发《韶关市机动车辆路桥通行费年(次)票制暂行管理办法》的通知

广东省韶关市人民政府


印发《韶关市机动车辆路桥通行费年(次)票制暂行管理办法》的通知
(韶府〔2008〕3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府直属和中省驻韶各单位:

现将《韶关市机动车辆路桥通行费年(次)票制暂行管理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韶关市人民政府

二○○八年一月二十一日



韶关市机动车辆路桥通行费年(次)

票制暂行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改善和优化我市投资环境,提高道路通行能力,规范政府还贷收费公路管理行为,促进我市公路建设的良性循环和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收费公路管理条例》、《广东省公路条例》及有关规定,经省人民政府粤府函[2007]249号文同意,在本市试行韶关市机动车辆路桥通行费年(次)票制[以下简称年(次)票制],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章 年(次)票制实施范围

第二条 韶关市机动车辆路桥通行费年(次)票制,是指对本市政府还贷收费公路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按照省政府统一管理、合理布局、统贷统还的原则,重新整合路桥收费站,并改变原来的收费方式,将其改为按年和按次征收车辆通行费。

凡在本市(含二市五县三区)登记上牌的机动车辆(摩托车、折腰式手扶拖拉机除外),其车辆通行费均采用年票制,即按年一次性统缴,凭年票缴讫凭证使用全市政府还贷收费公路。同时,长期在本市行驶的非韶关籍车辆参照本市车辆的标准购买年票。

对进出本市的非韶关籍机动车辆和韶关籍摩托车及折腰式手扶拖拉机,按次缴交车辆通行费。

第三条 韶关市机动车辆路桥通行费年(次)票制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协调、监督本办法的贯彻实施。

第三章 年(次)票征收管理机构

第四条 韶关市公路局负责全市年(次)票的征收管理工作。年票(统缴)由韶关市公路局下属的各公路规费征稽所征收、稽查,次票由韶关市公路局下属的市路桥建设管理中心负责征收管理。保留的政府还贷收费站,按照各自负责分流的原则,市县(区)劳动与社会保障局协助,原收费站管理单位进行人员安置后,由韶关市路桥建设管理中心统一按员工聘用制进行管理。

第五条 韶关市交通局负责年(次)票制的行业管理,并会同市财政局、市物价局、市审计局共同监督车辆通行费收支及还贷等管理工作,市公安局、市发改局、监察局等部门按各自职责协同实施本办法。

第四章 年(次)票征收管理办法

第六条 年(次)票收费标准按省物价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的标准执行。

第七条 年(次)票征收部门要依法征费,文明服务,恪尽职守,做到应征不漏。

第八条 经省政府批准设立的收费站和委托的代收点对应缴纳次票的车辆实行双向(国省道收费站)或单向(高速公路代收次票收费站)收费,进入韶关的非韶关籍次票车辆每次的次票有效滞留时间为5天。

第九条 公安交警车辆管理部门全力协助做好年(次)票缴交的检查工作,在办理车辆入户、转籍、审验、车辆报废等手续时,必须告知机动车所有人到年票征收部门办理年票缴费手续。

第十条 机动车所有人在缴交养路费时一并缴纳路桥通行费年票费,公安交警部门对未按规定缴纳年票费的本市籍车辆不予办理车辆审验、转籍、报废等手续。

第十一条 在本市长期行驶的非韶关籍车辆(三个月以上)必须购买路桥通行费年票费,年票缴讫凭证对应一车一票,不得顶替使用(包括外籍新购车辆调入使用或交换使用车辆情况)。

第十二条 已缴纳年(次)票的车辆,由征收单位开具票据并发给缴讫凭证,缴讫凭证随车携带或贴在汽车前挡风玻璃明显处,以备查验。

第十三条 年票缴讫凭证如有遗失,机动车所有人必须登报声明挂失,并持《机动车行驶证》和缴费票据到原缴费点办理书面补领申请,经核准后,给予补票,补票仅限一次。

第十四条 新购机动车辆从《机动车行驶证》核发月份的次月起计征当年剩余月份的年票费。

第十五条 车辆买卖、过户,其年(次)票缴讫凭征随同养路费一起变更,保持其原有效期。

第十六条 因使用期限届满的报废车辆,由机动车所有人提交公安交警车辆管理部门的车辆报废证明和金属回收公司回收凭证,向车籍地年票征收机构提出书面申请,经核准后,自次月起退还剩余月份的年票费额。

第十七条 因被盗或交通事故报废的车辆,由机动车所有人提交公安机关的报警回执或公安交警车辆管理部门的车辆报废证明,向车籍地年票征收机构提出书面申请,经核准后,自次月起退还剩余月份的年票费额。

第十八条 车辆报停,由机动车所有人提交公路养路费征收部门的证明材料,经年票征收机构核准后,退还办理报停当月至启用前一个月已缴交的年票费。

第十九条 韶关籍机动车辆每年必须在汽车养路费统缴期内同步缴纳公路通行费年票费。异地托管的非韶关籍机动车辆应在托管之日起缴交当月至年底的年票费。

第二十条 韶关籍机动车辆应自改装、换牌、转出、报废、报停、被盗遗失之日起30天内持有效凭证到原年票征收点办理变更或退费手续。

第五章 年(次)票免征和优惠范围

第二十一条 年(次)票免费车依照《收费公路管理条例》、《广东省公路条例》、《广东省公路收费站管理办法》(省政府34号令)及国家其他相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二条 韶关市公共汽车公司下属的在市区范围内行驶的公共汽车、设有固定装置的环卫部门洒水车、垃圾清运车和城市维修路灯高空作业车辆免缴年票费,乡村公交车辆和县区公共汽车经年(次)票征收管理部门审批后可按同类车标准的50%缴纳路桥通行费年票费。

第六章 年(次)票征收稽查

第二十三条 交通规费征稽执法人员执行公务时,必须着装整齐,出示《交通行政执法证》,做到文明执法,规范执法。

第二十四条 交通、公路、公安交警部门应加强对车辆缴交年(次)票情况的稽查。公安交警和交通规费征稽部门依法对车辆缴纳年(次)票的情况进行检查时,任何单位和个人应予以配合,不得拒绝。

第二十五条 公安交警车辆管理部门、税务部门、市交通局、市公路局应加强车辆信息的互通工作,保障年(次)票征费工作做到应征不漏。

第二十六条 各收费站所在地公安机关要切实维护辖区内收费站的治安秩序,依法严肃处理各种冲卡逃费、暴力抗法等违法行为。

第二十七条 公安交警、城市管理执法人员在辖区内执法时,发现未缴纳年(次)票的车辆应及时通知交通规费征稽部门处理。

第二十八条 机动车辆的营运与非营运性质界定,以税务部门认定的属性为准。交通行政管理部门在办理营运汽车《道路运输证》年审时,应核定车辆年票缴纳凭证,若车辆按非营运车辆标准购买年票的,要通知机动车所有人到原年票征收部门办理补缴价差和按规定缴纳滞纳金。

第二十九条 市属各部门、各县区和镇政府应督促所属单位、企业及其雇请的本籍或长期在本市范围内行驶的非韶关籍机动车辆按时缴交路桥通行费年票费。

第七章收费监督管理

第三十条 年(次)票收入是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征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全额上缴市财政,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除按规定提取相关费用后余额专项用于偿还全市政府还贷路桥收费项目的债务。

第三十一条 各代征单位征收年(次)票时统一使用广东省财政厅印制的“广东省车辆通行费专用票据”。征收通行费的票据由市公路局统一向省领取并负责发放管理,各受托征收单位应向市公路局领用。

第三十二条 年(次)票各征收单位必须建立健全财务、统计、票据管理等制度,及时做好年(次)票的征收和上缴工作。

第三十三条 韶关市路桥建设管理中心应根据年(次)票收入情况编制年度收支计划,经市公路局审核加具意见后报市财政局等有关部门审批,并按规定使用各项费用。

第三十四条 市公路局应定期向社会公布经财政、审计部门审核后的收支及还贷情况。

第八章 处罚规定

第三十五条 不按规定缴纳年票的、或逾期缴交年票的本市机动车辆以及长期在本市行驶的非韶关籍机动车辆,自逾期之日起,除责令其补缴规定费额外,按日一并计征应缴额2‰的滞纳金;非韶关籍缴交次票车辆每次进入韶关滞留时间超过5天的,按超期天数以每5天计补交进出次票各一次,累计缴交。

第三十六条 对转借、冒用或使用假年票凭证的单位或个人,除责令其补缴规定费额外,从应缴年票日起一并按日计征应缴额2‰的滞纳金,情节严重的由有关部门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第三十七条 次票车辆应按章缴费,对不缴纳或者采取其他手段逃缴车辆通行费的,依据《广东省公路条例》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第三十八条 阻碍、围攻、谩骂、殴打依法执行公务的收费工作人员或者违反本办法,应当给予治安管理处罚的,由公安部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进行处罚;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三十九条 交通、公路等部门工作人员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的,由所在单位或者上一级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四十条 具体实施,应同步制订《韶关市机动车辆路桥通行费年(次)票制暂行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并依照执行。

本办法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印发《2006年农业综合开发农业部专项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

农业部


关于印发《2006年农业综合开发农业部专项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

农计发[2005]4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农业、畜牧、渔业厅(局、委、办)、农垦总局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为进一步加强2006年农业综合开发农业部专项项目前期准备工作,明确项目投资方向及申报的有关要求,现将《2006年农业综合开发农业部专项项目申报指南》印发给你们,请抓紧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并于10月20日前,会同本级财政以厅(局、委、办)计字文联合报送我部发展计划司1份及相关行业司局5份,同时通过农业部农发项目管理系统(www.nf.agri.gov.cn)进行申报登记。逾期未报或未在项目管理系统进行申报登记的,将不予受理。对符合申报要求的项目,我部将按照有关规定,组织专家进行评审,择优立项。

   二〇〇五年八月三十一日


试论法治视野中《税收征收管理法》的缺陷

高军


[摘要]  

  2001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规范了税收征收行为,并规定了大量的纳税人程序性权利,对促进依法治税、规范征纳双方行为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从法治的角度,该法在立法定位及立法理念、维护与保障纳税人权利、限制行政机关权力、以及立法技术等方面,尚存在着一些亟待完善的缺陷。

[关键词] 税收征收管理法;法治;纳税人权利


  2001年修订通过的《税收征收管理法》(以下简称《征管法》)是我国税收征收方面的行政程序基本法,其把规范税务机关的征税行为、保护纳税人合法权益和为纳税人服务提高到重要的地位,对促进依法治税、规范征纳双方行为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自该法修订以来,社会各界对其好评颇多。但是,“一种制度如果不受到批判,就无法得到改进” ,[1]因此,从法治的角度来考量《征管法》,以期发现其存在的缺陷并寻求完善的途径对实现税收法治显得极为必要。而众所周知,法治的前提和基础在于法制的完善,即必须同时符合实质合理性与形式合理性双重要求的良法的存在。具体而言,即在实质上,法律必须符合现代立法理念与潮流,定位于保障私利、限制公权;在形式上,法律必须内容完整、统一、不存在硬伤、便于操作,符合形式合理性的要求。以此观照,《征管法》中尚存在着一些亟待完善的缺陷。

一、立法定位及立法理念方面尚存偏差

1、长期以来,我国税收法律体系处于不健全的状态,税收法律体系中税收基本法、纳税人权益保护法、税收代理法等长期缺位,《征管法》作为税收征收方面的程序基本法,承载了远远超出税收行政程序法的实体部分、体制部分等内容。例如第7条规定:“税务机关应当广泛宣传税收法律、行政法规,普及纳税知识,无偿地为纳税人提供纳税咨询服务。”第9条规定:“税务机关应当加强队伍建设,提高税务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税务机关、税务人员必须秉公执法,忠于职守,清正廉洁,礼貌待人,文明服务,尊重和保护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的权利,依法接受监督。”

2、《征管法》总体上定位于税务机关征税的法律,而不是控权的法律。首先,从名称看,“管理法”表达的是居高临下的、主客体式的一种关系,当前在世界各国及各地区,法律冠之以某某“管理法”的名称的做法已不多见,命名为“管理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透视出立法者主客体思维的心态;其次,该法第1条以“保障国家财政收入”为前提,并将其置于“保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之前,明确强调的是“国家利益”、“国库利益”。事实上,在“国家本位”立法理念支配下,导致该法所设定的权利与义务的失衡,主要表现在:(1)《征管法》规定纳税人多缴税款在3年内发现的可以向税务部门要求退还,而纳税人未缴或少缴税款,税务机关在3年内可以追征,有特殊情况的,追征期可以延长到10年。国务院颁布的该法《实施细则》规定所谓“特殊情况”是指纳税人因计算错误等失误而少缴纳税款在10万元以上,至于纳税人偷骗税而少缴税款,税务机关可以无期限追征。该规定的缺陷主要有二:一则在于纳税人与征税机关之间的权利义务不对等;二则在于对于纳税人偷骗税而少缴税款,税务机关可以无期限追征的规定,事实上难以实现。因为查处偷骗税行为需要确凿的证据,而时间久远势必造成证据的灭失,按照《实施细则》第29条第二款的规定,账簿、记账凭证、报表、完税凭证、发票、出口凭证以及其他有关涉税资料应当保存10年,10年后当事人有权予以销毁。因此,无期限征缴税款实践中势必难以落实;(2)《税收征管法》中虽然规定了不少纳税人的权利条款,但其中只有第8条是从正面予以规定的,其余的大部分都是融合在税务机关行使权力的条款中,总体上还是为了方便税收征管而制定的;(3)在现代民主国家中,申报纳税制度是税法中体现国民主权的基础,行使申报权意味着纳税人在行使国民主权。[2]但在我国《征管法》中,申报纳税制度是作为纳税人的义务而规定的,不符合现代民主国家的立法惯例。

二、对纳税人权利保护存在不足

  在现代社会,财产权作为基本人权受到国际人权公约及各国宪法的保障。税收从本质上来讲是国家或公共团体对公民财产权的一种侵犯,因此,在现代社会对公民征税必须接受合法性追问。事实上,税收体现了公民与国家之间的财产关系,公民之所以纳税,其前提为社会契约的存在,即公民以纳税换取政府提供相应的服务。因此,纳税人权利保护为税收法律关系中的核心内容,“无代议士,不纳税”、“税收法定”等在现代社会已成为基本常识。当前,由于我国尚未制定《税收基本法》、《纳税人权利法》,纳税人税收立法权、用税监督权等重要的基本性权利尚处于缺位的状态,我国对纳税人权利的保障尚处于通过《征管法》所规定的较低层次的税收征管过程中的程序性权利方面,而且即使在程序性权利方面,亦尚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首先,某些重要的纳税人程序性权利没有规定。例如,缺乏诚实推定权,实践中征税机关往往将纳税人视为潜在的逃税者,“有罪推定”的思维挥之不去,容易导致侵犯纳税人人格尊严及其他合法权利情况的发生;又如,由于缺乏纳税人拒绝不合理的检查权,实践中纳税人若“得罪”了征税机关,容易遭到征税机关出于报复纳税人的目的,而在一定期间内反复稽查。
  其次,某些纳税人权利规定得不够细化。例如,纳税人延期缴纳税款条款中没有明确是否要加收滞纳金,实践中一些地方擅自加收滞纳金,使纳税人多付出一笔成本;又如,规定纳税人有延期申报权,但对纳税人延期申报的条件、时间、税务机关不予核准或不予答复的法律后果等均缺乏相应的规定,致使实践中难以操作。
  第三,个别条款的规定容易导致实践中征税机关侵犯纳税人权利情况的发生。例如,第23条规定,“国家根据税收征收管理的需要,积极推广使用税控装置。纳税人应当按照规定安装、使用税控装置,不得损毁或者擅自改动税控装置。”第60条规定:对“未按照规定安装、使用税控装置,或者损毁或者擅自改动税控装置的”,“ 由税务机关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二千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二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实践中,一些税务部门强制纳税人以高价购买指定的报税机器及软件,纳税人怨言虽大,但由于不敢得罪税务部门,权利受侵犯也只能忍气吞声。
  第四,最突出的问题在于对纳税人权利救济方面存在诸多缺陷。1、未明确当税务机关滥用职权或不当行使扣押权或保全,使纳税人利益遭受损失时,不仅应赔偿其直接损失,而且应当赔偿间接损失。也未明确税务机关侵害公民自由权时,应当赔偿精神损失;2、第88条纳税人与征税机关争议处理采取的是复议前置主义,而且规定复议的前提为必须“缴纳或者解缴税款及滞纳金或者提供相应的担保”,限制甚至剥夺了纳税人获得法律救济的权利。这种“清债后再说理”的做法显然不符合行政文明、民主和法治的要求。[3]3、税务行政诉讼方面。《实施细则》第100条规定:税收征管法第88条规定的纳税争议,是指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纳税担保人对税务机关确定纳税主体、征税对象、征税范围、减税、免税及退税、适用税率、计税依据、纳税环节、纳税期限、纳税地点以及税款征收方式等具体行政行为有异议而发生的争议。事实上,以上列举并未穷尽所有的具体税收行政行为,规定的范围尚不如《行政诉讼法》规定的受案范围;此外,第88条的规定,对原告的资格限制过严格,原告资格仅限于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纳税担保人等直接行政相对人,间接行政相对人不具有起诉的资格。

三、对征税机关自由裁量权限制有待加强

  所谓自由裁量权,指酌情做出决定的权力,并且这种决定在当时情况下应是正义、公正、正确、公平和合理的。[4] 行政自由裁量权是行政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行政主体提高行政效率之必需的权限,它能使行政执法者审时度势、灵活机动、大胆地处理问题。一般而言,法律条款中会或多或少出现一些不确定法律概念,而这些不确定法律概念则赋予执法者自由裁量的空间。学者认为,考虑到法在执行之时的具体情况,为实现公平税负,使用不确定的概念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有时甚至是很必要的。[5]立法者必须采用不确定法律概念来制定法律,似已成为目前无法避免之难题,亦是实证法上之不足。《征管法》中对税收征收机关在对纳税人违法事件的情节轻重认定、行政处罚的幅度、征税机关是否有必要行使处罚权等方面有大量条款涉及自由裁量的情况,有个别条款容易导致实践中税务机关自由裁量权过大而侵犯纳税人权利,主要表现在:

1、税收征收机关决定罚款数额自由裁量的幅度过大。例如,《征管法》第63条规定的“并处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百分之五十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第64条中规定的“并处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百分之五十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等等。

2、《征管法》中有大量例如“规模小”、“确无建帐能力”、“明显偏低”和“正当理由”、“账目混乱”等不确定的法律概念,这些概念内涵模糊,缺乏明确的认定标准,由于缺少类型化列举方式,实践中极易造成征税机关权力的滥用。

四、立法技术方面缺陷颇多

(一)体现税法、税收征收特质方面的立法技术方面的缺陷

1、对偷税行为的界定不明。《征管法》第63条规定了偷税的概念同时对构成偷税的行为规定了严厉的罚则。但是,由于企业对日常经济业务与事项做帐的依据是会计准则,而会计准则与税法的规定是有差异的,两者不同之处在于4种情形,即“会计准则确认为收入,税法不然;会计准则确认为费用,税法不然;税法确认为当期收入,会计准则不然;税法确认为费用,会计准则不然”。但是税务机关判断纳税人是否偷税,必须根据税法而非会计准则来判断其是否多列支出、少列收入,然而企业平时没有完全按照税法做帐,这样容易导致多列支出、少列收入,从而具备偷税的构成要件。[6]在这种情况下,一些非主观故意的少交税款的行为在实践中也被视为偷税来处理,造成偷税打击面过宽。因此,笔者认为应当将“主观故意”作为偷税构成要件。

2、作为税收征收程序基本法的《征管法》未对当前两套税收征收体制并存的情况进行很好的协调,容易造成实践中的混乱与低效率。目前,在国税与地税机构分设情况下,实践中两家税务机关对同一纳税人检查时往往各自为政,对检查发现的问题相互不进行通报,对不属于自己所管辖范围的税收违法行为不管不问、听之任之,这不仅仅浪费了宝贵的税务稽查资源,同时还造成了我国税收稽征成本长期以来居高不下。

(二)一般的立法技术问题

1、一些条款中缺乏相应的法律责任内容,致使法律所设定的权利、权力、义务的规定在实践中落空。(1)虽然规定了大量的纳税人权利,但对一些侵犯纳税人权利的行为并未设计相应的罚则,容易导致纳税人权利的虚置。例如,在总则部分的第8条中规定了纳税人知情权、保密权等权利,但在第五章“法律责任”部分里对于征税机关对侵犯纳税人知情权、保密权等权利均缺乏相应的责任条款;(2)虽然规定了税务机关权力运行的一些标准,但并未针对税务机关违法行使权力设定相应的责任,从而导致有关对税收征收机关权力限制的内容难以落实。例如第36条规定的保密义务,但并未规定违反保密义务的罚则;(3)涉及到相关部门义务的条款,由于缺乏相关部门不履行规定的义务而应承担的罚则内容,从而导致相关部门不履行相应义务,税收机关对之却无可奈何的尴尬境地。例如第15条第2款规定“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将办理登记注册、核发营业执照的情况,定期向税务机关通报。”第17条第2款规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应当在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的帐户中登录税务登记证件号码,并在税务登记证件中登录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的帐户帐号。”此外,在税收保全和强制执行的有关条款中明确规定税务部门在列举的几种情况下可以书面通知纳税人所在银行暂停支付相当于应纳税款的存款,从其存款中扣缴税款。但是,以上规定中均缺乏相关部门不履行相应义务的罚则条款;(4)规定了纳税人的义务,但并未同时规定纳税人违反相关义务的罚则,导致部分条款刚性不足,实践中易导致税收征管部门相关权力的虚化。例如,第57条规定:“税务机关依法进行税务检查时,有关单位有义务向税务机关如实提供有关资料及证明材料。”但并未对纳税人不配合税务部门的检查作出必要的处理规定,没有法律责任的约束,是有关单位特别是实践中一些行政主管单位不配合税务机关进行检查现象普遍存在的重要原因;又如,第48条、49条规定了纳税人有合并、分立情形的,应当向税务机关报告,以及欠缴税款数额较大的纳税人在处分其不动产或者大额资产之前,应当向税务机关报告,但没有规定纳税人不履行报告义务的相关法律制裁措施。

2、部分条款内容不周延、不够细化,实践中难以操作。(1)第73条虽然规定了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的开户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在三种情况下对征税机关的配合义务,但在税务机关并不知道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是否在某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开户,在这种情况下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不配合查询,缺乏相应的规定,导致实践中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往往出于部门利益考虑而不予配合情况的发生;(2)第5条第4款规定“税务机关依法执行职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阻挠”,但“法律责任”一章中只列举了纳税人、扣缴义务人阻挠税务机关执行职务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实施细则》中也只对纳税人、扣缴义务人、银行、税务代理人等提出了明确的法律责任,而对于阻挠税务机关执法的行政干预、社会势力等,却没有明确其责任;(3)第45条规定了税收优先权,但由于我国采取的是国税与地税分税的财政体制,对于国税与地税之间如果基于相同的事实主张优先权,缺乏相应的规定;(4)规定不细化而无法操作主要表现在:首先,税务稽查中滞纳金的计算时限不具体。税务稽查从选案到稽查、审理、执行,整个过程需要一段时间,这段时间是纳税人无法控制的。因此,这段时间不应计入滞纳金计算的范围,但征管法中并未予以明确的规定,容易导致实践中的混乱;其次,对抵税货物的拍卖、变卖期限没有明确,从而导致实践中有个别税务机关扣押、查封后迟迟不交付卖、变卖,造成扣押的财产市场价格变化,有的最终值不足抵缴税款,甚至有的税务人员长期占用扣押资产,容易滋生腐败,等等。[7]